《堆肥》2022年春季刊“春泥代谢”已经出刊!《堆肥》既是出版平台也是驻留空间,作为上纽ICA的艺术研究项目“另类知识的可能性”系列的一部分,常驻编辑陈玺安(2021-22)将继续在本季刊物中尝试转化的工作,批判性地思考巫文化和原住民知识的交叠地带。以下内容摘自编辑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1839)
本期《堆肥》的标题“春泥代谢”,摘自改革派诗人龚自珍的归隐写作的著名片段。这位晚清诗人末世般的己亥杂诗多少预示了往后中国百年的变革。这位失意政客转化了仕途挫败的经历,形容为“落红”,并将它变成更具启发意义的“春泥”,投入教育来造化周边的环境。正是诗句所打开的这么一个超越物质(“落红”)与精神(“不是无情”)的代谢交换面向,启发了本期《堆肥》的四篇邀稿。
在“从大地到画布,再映照大地:苏予昕的色域地理学与环太平洋风景画”中,旅居上海的作家曾婧文以文字带我们走访艺术家苏予昕的工作室。苏予昕的一系列色域地理学的研究围绕着草本、土质、矿物、化学合成的色粉颜料而展开大地和画布之间的代谢交换。苏予昕借这个过程为导向实验,将化学等同于一种叙述技巧,映射各种土地剥削的历史暴力。
去年10月于线上展开的《堆肥》发刊讨论会,邀请到沈昆贤、May Adadol Ingawanij 与龚卓军以他们各自的研究发展出来的不同关系形式来回应原住民本体论。其中包括黄明川《西部来的人》和第四电影的讨论;卡拉宾电影小组和东南亚独立影像之间的南-南横向比较;以及关于台湾邹族的流域学知识分享。本期,我们推出了讨论会的录像精选回顾。
“深度民俗知识:Gaweda 与 Kulbokaite 作品《无嘴,第一部分》”带来驻巴塞尔的艺术家双人组单频道作品的在线放映。他们广泛搜集的影片材料涉及批判理论的摘句,斯拉夫文化中的祖灵传统、欧洲猎巫运动的历史档案。在一系列室内读书场景的晦涩表演中,读书和巫术念咒的仪式无限趋近彼此。在线放映时间为5月10日至6月25日。
在“Tminum Yaku‧编织‧我”中,现居花莲,身兼农夫的太鲁阁族作家程廷,将阿督的三重意识放置在异性恋霸权的基督教部落,传统太鲁阁族宇宙观和更久远的“双灵”原民性别观之间。他的散文以太鲁阁族的语感拓展了中文写作的可能性,并用这个空间打开巫文化和原住民知识的交叠地带。
《堆肥》(COMPOST)是上纽ICA的出版平台暨年度驻留空间。伴随着上纽ICA两年期的艺术研究方向,《堆肥》每年邀请一位驻留编辑进驻这个“活的刊物”。
在2021-22年期间,《堆肥》的首位驻留编辑陈玺安将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堆积”与“播撒”,邀请创作们以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为媒介,与其他艺术家、理论家和实践者进行互动。在“堆积”与“播撒”的过程中,读者也可创造自己的堆肥。《堆肥》的堆栈和分页,随着编辑、作者和读者的翻土,堆肥,在一年的不同时节中渐次展开。Compost 即堆肥。
《堆肥》(COMPOST)是与 The Exercises(梁璐)、Amir Houieh 及首位(2021-22年)驻留编辑陈玺安联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