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多媒体展览将呈现古代人类迁移路线上中国段的故事。本次展览与“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项目共同合作,由普利策奖作者、国家地理探险家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外籍专家保罗·萨洛佩科(Paul Salopek)以及电影与文学研究者柯芜君共同策划。展览通过跨越学科、知识体系、认识方式的故事,展现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反思行走对时间和存在观念的改变,推动与陌生文化和本土知识的对话。参展艺术家包括保罗行走路上的伙伴、沿途遇到的民间艺术家,以及对行走有深入思考的艺术家。艺术家们将通过不同的媒介和视角,探索行走途中的地方文化。
“徒步中国”意在发掘被主流话语所掩盖的地方叙事,通过本土故事,颠覆一成不变的叙述脉络,并重新思考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与身份的流动性。
徒步,不同于现代生活的疾速步伐,它提供了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帮助人们建立意料之外的连结,使压抑和遗忘的过往得以复苏。行走,不仅仅是行走,而是穿梭时空的漫步,是对隐藏真理的探寻、是倾听、是讲故事。艺术家们用行走的方式,揭开生态和技术的面纱,跨越无形的边界,记录发生在中国的身心之旅,追寻历史徘徊的踪迹。漫步在展览中,如同穿梭在行道与小径间,观众将聆听来自少数民族和身心障碍者的故事,阅读草原和山川,目睹历史的沧桑和变迁。所有的叙述交织、重叠在一起,向彼此发问,也向我们发问:人们对过去、未来和日常之外的世界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我们忽视压抑了什么样的故事?有哪些故事还未曾讲述?
“徒步中国”展览也为此趟旅程后续的展览计划提供参考,后续展览将伴随行走在不同国家间展开,直至旅程终点南美洲的火地岛。 “徒步中国”延续行走计划的使命,与同行的伙伴们一起合作,展现创意,并唤起对彼此、对共同栖息的星球的责任和情感联结。
“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的相关活动包括:
开幕招待会
- 5月20日(周六),14:00-18:00
- 表演和策展人导览 - 15:00开始
开幕招待会免费对公众开放,参展艺术家与合作者将共同出席开幕式,届时将有李琬的诗歌朗诵,李根繁和张太英的音乐表演,以及联合策展人柯芜君和保罗·萨洛佩科的导览。
讨论会
十年:“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 慢叙事之旅
5月21日(周日),9:00-13:00
英文(配有中文翻译)
欢迎加入 “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来自世界各地的老朋友齐聚这里,共同庆祝慢叙事十周年。 我们邀请了从埃塞俄比亚到中国,陪伴这趟旅行一路走来的记者、教育工作者和摄影师分享他们的观点。
工作坊
黑帐篷会议 #4:源头
- 5月21日(周日),14:00-17:00
- 中文
由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与合作者(建筑师迟辛安、社会学家郦菁、建筑师万丽、生态学家朱单,以及作家保罗·萨洛佩科)共同主持,通过行走、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以及研究型艺术的视角,探讨如何重新激活现有的资源。
放映
《永远的行走》放映会和映后谈
影像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提供。
- 7月2日(周日),14:00-16:30
- 中文
《永远的行走》部分剧集放映,随后人类学家张亮亮和纪录片中心纪录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导演团队将就此纪录片展开讨论,联合策展人柯芜君将主持讨论。
工作坊
“丝脉传承,天人合一”
生态人文摄影师关于蚕桑文化的工作坊
- 7月29日(周六),14:00-16:00
- 中文
由生态人文摄影师孙晓东带领的摄影工作坊,探索如何运用“慢叙事”将蚕桑文化娓娓道来。
导览
策展人导览
- 6月10日(周六),14:00-15:00
- 7月8日(周六),14:00-15:00
- 8月5日(周六),14:00-15:00
- 中文/英文
联合策展人柯芜君带来个性化的“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导览,并引导参观后的讨论。
本次展览和相关公共活动(包括开幕式),均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览“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与“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及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部主任办公室共同合作完成。感谢上海纽约大学传播部和上海纽约大学学术事务部社区参与式学习办公室的共同支持。
展览“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由柯芜君与保罗·萨洛佩科共同策划,玄莲昊、朱思聪和包旸参与组织,曹奕尔、陈稼泠、陈艺嘉、景昕宇、况怡、王牧青、杨娴和张宇阳共同协助完成。
展陈设计:上海与遇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平面设计:The Exercises
“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中国段的顺利实现得益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大力支持。